港以人口差不多,均缺乏天然資源,但香港較幸運,毗鄰中國內地這一龐大腹地,以色列則位於中東戰亂地區。不過,以色列這個彈丸之地,已發展成為世界頂尖的創科中心,香港近年才醒覺急起直追。以色列駐港總領事藍天銘(Amir Lati)曾經在成都擔任總領事,是一名中國通。他接受本刊專訪時分享說,發展創科不能單靠政府撥款或政策支持,更重要是培養由上而下不怕失敗的文化。
撰文:葉凱欣 本刊特約記者、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
藍天銘履新不久,就拍片上載到以色列駐港領事館的社交媒體專頁,跟香港人打招呼,並闡明有「初創之國」(Start-up Nation)之稱的以色列,跟有「國際金融中心」之稱的香港,在不同領域上,包括科技、貿易、投資、文化及旅遊等,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合作機會。在Start-up世界尚在起步階段的香港,究竟有什麼可向老手偷師呢?
以色列大城市特拉維夫目前在全球初創生態系統中排名僅次於矽谷。擁有世界上最高比例,超過6600間活躍於不同領域的創新科技產業公司,難怪吸引到跨國公司湧向以色列收購公司並建立研發中心,包括先後被Google收購的網絡應用開發商 LabPixies 和導航應用軟件公司Waze;被三星收購的機頂盒廠商Boxee;以至近年被英特爾收購的無人駕駛技術廠商Mobileye。
一個年輕、地理孤立、沒有自然資源的小國,是如何在二戰後,迅速成為科研強國?藍天銘簡而清回應三個字:「Trial and Error」他隨後再以其流利普通話補充說:「就是中文所說的『失敗乃成功之母』!」
藍天銘說,以色列人容許失敗,畢竟初創公司的成功率很低,若不容許失敗,就不可能造就成功的創新科技或意念,這點從以色列政府對初創公司的補助政策能看出端倪。
他解釋:「政府的政策鼓勵創新,願意提供資金,例如向初創公司提供貸款,期限到了以後,若初創公司能成功,自然是好事,萬一失敗了,政府會將貸款轉為輔助金。換言之,政府會分擔投資風險,沒有政府的幫助,這些公司或許還沒撐到賺錢的那一刻就已經倒閉了。」
瀏覽以色列政府轄下的創新局網頁,各種研究與開發的資助林林總總。40%以上的研發經費是通過國家的研究基金撥款。就好像針對初創企業的孵化器獎勵計劃 (Incubators Incentive Program),正是政府為創業家提供財政資助,以便將創新意念透過成立企業付諸實行。創業者在項目申請獲得政府批准之後,就可成立公司,政府會審批投資預算,並因應不同產業和進駐地區,提供不同的資助。獲批准資助的公司,可以獲得政府提供核准預算85%的資金,首兩年可獲得350萬以幣(約850萬港元)資助。也就是說,在以色列,有創意但無資金也不用怕,政府會「包底」,不擔心「缺水」。現時,以色列在研發(R&D)的支出,佔GDP的比重約為4.5%至5%,屬於非常高的水平。
單靠撥款及政策不足夠
藍天銘坦言,以色列國內市場狹小,經濟依賴傲視全球的高科技產業,包括農業、金融科技、醫療科技和生物技術。「發展創新工業,不可能一步登天,舉例說有些國家想推動創新工業,希望單單透過政府大量撥款鼓勵R&D以及政策扶持,然後好快見到成效,這是不可能的。」他就以色列的實戰經驗,歸納出幾個成功的秘訣。以色沒有天然資源,唯一有的是人力資源,因此要將這一資源發揮淋漓盡致,而這需要從教育和文化入手做起。「以色列文化鼓勵小朋友從多角度思考,培養獨立思考能力,跳出傳統的思維框框,以新的眼光看問題,對所有事物抱有質疑、探究的精神,不會只聽從老師的解說;敢於打破常規、與人爭辯討論,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。」
藍天銘坦言,這種時刻保持懷疑態度,以及隨時準備辯論的心態,是以色列的民族特色。身為父親,他笑稱,自己教育子女也不太看成績,而是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。
以色列的民族性與其獨特的歷史息息相關,經過數千年的顛沛流離後,即使1948年建國後,以色列依然長期受到鄰近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威脅,有與生俱來的危機,難怪以色列政府以至人民,時刻不忘國家安全,追求科技和軍事能力的提升。藍天銘被記者問到這是「逼出來的嗎?」他一臉認真地回答:「這是生存必要的!」
對於以色列人時刻警惕的心態,記者在這次訪問中感受尤深。進入位於金鐘海富中心的領事館,就感到如臨大敵:通過兩扇門,才進入猶如機場禁區的安檢範圍,記者一行的隨身物品都要通過X光檢查,手提電話也得放入儲物櫃,待訪問完畢始能取回。看見記者們的疑惑,安檢人員笑說:「因為我們是以色列人嘛!」
以色列歷經戰火和黑暗大屠殺歷史的洗禮,令其人口年齡結構「與別不同」。根據2021年數據,逾940萬人口當中,0至14歲人口約佔總人口的27.3%,15至64歲人口約佔總人口的62.2%,65歲及以上約佔總人口的10.5%。藍天銘補充,以色列生育率高,在已發展國家當中排名第一,「根據統計數字,每個以色列家庭平均生3.1個小朋友,我本人就有三個小朋友。」年輕的人口結構,對發展創新科技自是一大優勢了。
軍隊孕育出創新科技
在以色列,兒童從6歲至16歲必須上學,免收學費直至18歲。實行全民兵役制的以色列,國民18歲後,並非上大學,而是必須服兵役,男性和女性分別要當兵36及24個月。而這個制度,居然有份孕育出優秀的科技人才。藍天銘說:「以色列的鄰國不太友善,因此我們的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可說是源於軍事行業,有專責部門負責開發軍事及防衞武器,以切合國家對武器及科技的需要。軍隊中有一個精英部隊,是全國最頂尖的科技人才。他們退役後,大都馬上被大公司聘請。」
藍天銘說的是以色列國防軍精英培訓計劃——Talpiot,該計劃每年從千千萬萬個高中畢業生當中,通過測試挑選出最優秀的50個,由政府支付費用,先在大學接受3年學術訓練,之後在軍隊中服役6年,參與國防技術創新項目。服役期間除了軍事基礎訓練外,還會加強數學、物理方面的學習。這些精英日後大都成為以色列最頂尖的科學家或最成功的企業家。
藍天銘分享了一項新數據,「全球獨角獸企業中,當中一半為美國公司,以色列則跟印度、中國等名列前茅。」最新數據顯示,全球超過一千家獨角獸企業,分布在42個國家,美、中兩國加起來就佔全球獨角獸企業總數的74%。截至去年12月,以色列共有79家獨角獸企業,若以人口比例計算,這個小國絕對不輸中美兩個超強。
土地乾旱 化危為機
令以色列人感到自豪的,何止獨角獸?狹小國土上,約有六成是沙漠和山丘,一年之中可長達數月滴雨不下,先天不足,卻又因為愛思考和尋根問底的民族特性而危機變商機。藍天銘分享道:「六十年代,一位水利工程師(Simcha Blass)看到一片樹叢中,有一棵長得特別茂盛,基於好奇心,他仔細檢視樹叢,發現原來這棵樹的水管滲漏,從而得到靈感,灌溉不必大量灑水,後來更因此研發了滴灌技術(drip irrigation)。」以色列公司Netafim的滴灌技術,是一種節省用水的灌溉方式,在泥土中鋪設管道,管子上有細小的出水孔,把水和肥料送到植物根部附近,避免水份因停留在農作物或泥土而蒸發,有效減少用水量。這項技術除了廣泛應用於以色列,也惠及其他國家的農業。
說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藍天銘,2014年至 18 年間曾擔任駐成都總領事,問到他來港擔任總領事可有什麼目標?他笑說:「我相信所有人都正在面對疫情的挑戰,作為領事館,我們當然希望在不同範疇上,向香港推廣以色列,包括推廣旅遊業、文化交流,尋求合作機會和夥伴等。不過在疫情下,我們暫時只能透過網上進行相關活動。」
近年香港積極發展創新科技,他認為:「香港已發展為世界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,多年來有其獨特位置:『一國兩制』、獨立司法制度和金融體系,這些都是香港獨特的優勢。此外,香港亦能為其他國家進入大灣區或中國內地,擔當跳板的角色。」
熟知中國國情的他提到,以色列對大灣區的發展很感興趣,「我們認為大灣區是一個很好的機會,特別是在醫療、金融以及農業方面的商貿合作。未來我們會專注讓香港商界了解以色列企業的技術和產品服務,並尋求合作商機和夥伴」。
至於跟香港的合作,早於2014年2月就與港府簽署「香港與以色列就產業研發雙邊合作的諒解備忘錄」,鼓勵香港及以色列的機構合作進行產業研發和發展科技。兩地企業可就合作研發項目,向各自的資助機構提交項目建議書。
——節錄自3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